灯塔-枣庄薛城党建在线 > 党建和组织工作宣传 > 党建动态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

发表时间: 2018年08月27日 20:10 来源: 本站原创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周营镇共38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5.5万人。截止2018年初,全镇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30个,其中3万元以上的村有11个、3万元以下的村有19个;空壳村有8个。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联动”机制,明确有人管事。

  周营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这项工作,成立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合力推动、管区和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凝聚了镇管区村三级联动的强大合力。3月初,制定并下发了《周营镇村级集体资产清理工作“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用100天的时间,集中清理集体土地,规范集体土地发包程序,建立健全集体土地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任务清单,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旬一点评、每月一总结。力争在2018年底,全镇所有经济空壳村实现“清空”。

  (二)做足“班子”文章,强化发展带动。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班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1月,借助村两委换届选举,对10个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充实;把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以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发展集体经济有成绩的村干部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把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比重,作为村班子年度考核指标,给村班子加压,带动、督促、激发村“两委”干部主动发力和干事创业。截至目前,全镇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的有5个村,其他各村收益不同程度有所增加。

  (三)巧织“产业”网格,夯实发展基础。

  主导产业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利用现有资源,拓展增收空间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村集体集体流转土地,采取集体发包、集体大井等多种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如李村集体发包土地311.6亩,年增加收入16.4万元。另一方面按照筑巢引凤发展路径,与公司合作,形成公司、集体、农户三赢的格局。五村依托硕丰金银花合作社、电商,专门成立了公司,为企业提供服务,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1.8万元。

  (四)深挖“资源”优势,扩展发展空间。

  挖掘和整合农村的自然资源、闲置资源和文化资源,采取新形式、新办法、新手段,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一是利用村里闲置房屋、空地等资源,进行出租,借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二是通过对村荒沟荒山、四荒地、滩涂地、机动地进行重新短期发包。候许庄村通过山地、公墓林等发包,每年村集体收入6.9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三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现代农庄模式”,挖掘增加了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共同收益。

  (五)下好“扶持”功夫,创优发展环境。

  抓住集体经济发展有利时机,利用好惠农政策资金,整合农技、扶贫、林业、水利等部门项目扶持,在项目申报和产业升级重点扶贫农户的同时向集体经济发展倾斜,把政策用活,把政策用实,把政策用足。蔡官村争取水利项目建设完成,由村集体经营,对大井发包,建立垂钓中心,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二、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谋划,各村按照要求,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有的村“两委”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还不到位,一味强调客观,认为村里自然条件比较差,可开发运用资源比较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畏难情绪。

  二是各村发展不够平衡。有些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但仍有部分村增收途径较少,可支配资金在3万元以下的村有19个。

  三是发展二三产业困难多。村级发展二三产业用地既有规划和土地指标等方面的限制,又有单道路不便、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劣势,发展二三产业缺乏优越的区位条件,寻找合适的项目难度较大。

  四是村级支出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村级组织提供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开支不断加大。

  三、对策及建议

  为深入开展全区村级集体经济“钱袋子”工程,实现年内全面消除经济空壳村的任务目标,结合周营实际,我们以建好一个班子、纠正两种倾向、坚持五项原则、探索八条路径为抓手,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一要建好一个班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带头人,往往能抓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村子。借助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共有10名优秀干部选到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按每村2—3名名额确定后备干部,建立起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库,强化适岗锻炼,提前压担培养;充分发挥“领头雁”培训优势,对农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村小组长、全体党员、致富带头人的进行专门培训,不断增强致富带富能力。加大农村第一书记管理力度,切实发挥好引导、示范和协调作用,帮助所驻村理清思路、争取资源、拓宽路子,不断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的转化提升步伐,真正做到“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

  二要纠正两种倾向。

  一是纠正账上有资金就算有集体经济的错误倾向。村集体经济是村里通过发展服务型产业、经营性产业获得的收益,并不是各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二是纠正个别村“两委”主干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由谋取个人利益,损害村集体发展的倾向。要防止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借发展集体经济的名义,发展个人产业,造成集体资源的流失,阻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要坚持五个原则。

  思路决定出路,深入研究当前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客观规律,真正理清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一坚持因村制宜原则,谋思路、选路子、上项目都将综合考虑发展趋势、现有基础、现实可能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二坚持创新思路原则,不断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用开放的视野、整合的思维,大胆探索、务实创新;三坚持统筹发展原则,把农村民生改善与发展集体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四坚持建管并重原则,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既开源又节流、既能建得好又能管得好。五坚持遵守法律原则,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四要探索八条路径。

  一是产业带动。结合周营实际,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或增收计划措施,增加集体收入。二是筑巢引凤。对人员密集地处交通要道、具有区位优势的村,采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出租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资源开发。对具有水面、林地以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资源的村,村集体通过自主创业、合作开发、公开发包、对外出租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资产盘活。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情况、“三资”情况梳理核查整治,认真核查闲置的厂房、工业用地等资产和征地补偿费、集体预留款、结余积累等闲置资金,通过承包、转租、投资、入股等多种灵活方式,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和资金的周转率,增加集体收入。五是股份经营。对集体资产、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相对集中的村,村集体选择项目参与入股经营、获得股份利润,增加集体收入。六是服务创收。村集体围绕群众生产生活,突出服务功能,成立专业合作社、民间团体、“一站式缴费”服务点及综合服务中心等,为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委托代理、设施维护、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各种微利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七是民俗旅游。对具有民俗民间文化、山水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农特产品优势的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服务,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村落,开发农家乐、采摘园、度假村、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八是联合发展。对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边远村,实行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集约开发,鼓励村与村联合发展,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增加集体收入。总之,路径、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要根据实际、创新思路、优化组合、灵活运用,真正实现有效发展、加快发展、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