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百家饭,串百家门,说百家话,办百家事,这是薛城区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自2017年4月新一轮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以来,薛城区引导第一书记心系农村、根植基层,一手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一手强发展促乡村振兴,用辛勤汗水铸就了服务为民的丰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实干担当的精神,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完善制度建设 做好关键保障
薛城区委常委聂存明介绍:“为推动第一书记工作,薛城区完善制度建设,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了第一书记抓基层党建‘9+1’规范化体系和建党员之家‘6+1’管理制度,制定第一书记‘11236’工作体系,开展了‘四争四做’活动,充分引导第一书记约束自我、担当作为。”
薛城区规范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运行机制,调整了临时党支部班子,明确专人负责支部活动,要求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支委会。严格第一书记住村制度,创建“三报一平台”日常监管体系,今年先后印发“三报”17期,发布第一书记动态20余条,开展督查暗访15次,下发通报10期,约谈第一书记6人,通报2人,确保第一书记严守“每月住村时间不少于20天”的铁的纪律。
另一方面,围绕提升第一书记的能力素质,该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先后举办了6期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大讲堂”,组织部分第一书记到绍兴参加为期8天的集中培训,到菏泽、徐州等地实地考察农村电商,促使第一书记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升带富本领。
筑牢党建根基 打造坚强堡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一书记任职村的党组织多为软弱涣散,因此建强村级班子、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成为破局关键和首要任务。薛城区全力引导第一书记从强班子带队伍、建阵地严制度入手,筑牢党建根基。
“五年换了四任书记,后来没人干,只好由管区书记兼任。”邹坞镇刘庄村市派第一书记曹军介绍该村以前的情况。当时,刘庄村村级阵地简陋破败,严重斑裂,党员群众颇有怨言。曹军到任后,着力在选优育强“头雁”上下功夫,通过多方调研、召开党员大会民主推荐,从村级后备人才中发现了思想新、干劲足、敢担当的孟凡亮等一批年轻党员,通过持续培养和锤炼后,让他们走上了村级干部的岗位,打造了一支“头雁”领飞、“群雁”高飞的村干部队伍。
同时,借助全区“百村新颜”的机遇,曹军多方筹措资金,在村南部新建一处面积26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让党员群众有了“新家”。一年多的时间,刘庄村实现了软弱涣散党组织向全市基层党建示范点的蝶变。
多办实事好事 提升群众满意
薛城区紧紧围绕为民服务的原则,引导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人脉广、路子活、资源多的优势,从群众最为期盼、急需解决的难事抓起,多办实事好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沙沟镇李店村市派第一书记崔海鸥借助薛城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先锋行”规划竞赛的机遇,邀请规划、农业、水利、林业等方面专家,为村庄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把脉问诊”“开出药方”,并根据规划多方筹措资金410余万元,栽植各类苗木1.2万株,修建村内道路8.8公里,粉刷文化长廊2000余平方,打造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乡村人居环境。每天晚饭后,村民们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跳起广场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富民强村
让村子富起来,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是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第一书记们根据每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发展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沙沟镇大沃村区派第一书记罗永甲,在村里积极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收回集体土地、“四荒地”、“边角地”20余亩并发包,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万余元。同时,协调资金7万元,种植国家扶贫项目杂交构树,年可扦插繁殖构树种苗50万株,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余元。
“杂交构树种植养护成本低,生长快,营养价值高,不仅能作为青贮饲料,还可烘干打包,发展循环经济,优点非常多。”罗永甲高兴地说。
庞庄村区派第一书记韩冰争取帮扶资金7万元,发展农村电商,采取“成立合作社、保底收购、统一售出、售后分红”的方式,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集体每年可增收5万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薛城区51名第一书记先后培养后备干部52名,健全制度170个,精准识别贫困户414户889人,协调投入资金1972.88万元,培育致富项目47个,修建道路83.8公里,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实现了任职村“弯道超车”。